此次竞赛受到广泛关注,共收到来自南非、美国、斯洛伐克、波兰等国家共521个方案,经过由全球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的三轮评审、讨论和投票,最终评定一、二、三等奖方案各一个(一、二等奖获奖者均为专业设计师),以及40个入围方案。
竞赛介绍
竞赛信息
竞赛组委会BEE BREEDERS是国际著名的建筑竞赛组织策划机构,每年都会挑选最具挑战性的话题,并通过竞赛推动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发展,同时,每年有15-20个建筑设计项目竞标的组织策划。每次竞赛有平均100多名参赛者提交作品,9万多建筑设计师关注,并与CNN、Sky News、ArchDaily等多家社会和专业媒体合作。
竞赛主题:
死亡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对我们的影响激发了人类历史上一些最重要的建筑成就。纪念重要人物、统治者和英雄的生死是许多奇妙而有影响力的建筑背后的驱动力,从纪念碑和陵墓一直到埃及的古代金字塔。此次竞赛地点位于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的森林公墓。它占地 85 公顷(210 英亩),用来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阵亡的将士们,距今已使用了一个多世纪。该遗址包含许多纪念重要人物的雕塑纪念碑和墓碑,埋葬在那里的有影响力的人物,包括许多著名的拉脱维亚政治家、军队和公众人物。
竞赛要求:
“骨灰龛——记忆的房间”竞赛是与拉脱维亚里加市议会合作举办的,参与者被邀请为森林公墓的骨灰安置所提交一个设计方案:一个可以容纳 500 个壁龛的骨灰安置所,每个壁龛可以容纳一到四个骨灰盒。除此之外,参与者需要为整个墓地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景观设计方案。本次竞赛是建筑和设计爱好者们思考生与死、并通过建筑传达这一概念的机会。建筑设计是如何帮助人们释怀悲伤的?又是什么让它成为一个令人尊敬的、让亲人能够在此缅怀逝者的慰藉之地?
入围方案
“Invisible Chambers”
设计理念concept:
死亡被视作生命不可分割的一个状态,在人生的尽头,人们终将失去自我,归于平静,归于自然。为了体现这种轻盈的人生态度,我们提出了一个将死亡消隐于自然的理念,将壁龛隐置于森林中。
图案隐喻cultural connotation:
以壁龛隐置森林为切入点,将原场地内均植白桦树,并将外侧材质为镜面不锈钢的壁龛放置于白桦树林中,以呼应我们所提出的将死亡消隐于自然的设计理念。壁龛的整体空间布局是从古老的拉脱维亚图案Austra出发,它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连结,也是生与死的隐喻。
结合场地superposition:
方案还结合拉脱维亚温带阔叶林气候的多雨雪特征,对局部地形进行小坡度的下陷设计,以引导场地内的自然降水,有雨水时,会汇集在几个小的低洼处起形成积水面,雨水多时,几处积水也会连接在一起完善壁龛的Austra图案;同时积水的反射增加了虚像的层次,消隐的壁龛在其中变得更加轻盈。
构造structure:
方案将总共540个壁龛,其主体采用黑色磨砂大理石来制作,同时被外侧的镜面不锈钢包裹。这使得在视觉效果上,从材质的交界处看,仿佛壁龛只有内测薄薄的一个平面,壁龛的体积通过材质在边界的变化完全消隐于周围的环境、消隐于自然。也象征了生死虽一线之隔,但死亦是生的一部分,归于平静,归于自然。
课程回顾
此次竞赛方案也是结合《专业设计3》的课程课题。黄老师以“图像-情感-空间”为主要议题展开了教学,并在课程结束后持续对方案进行辅导,直到竞赛成果的提交。
课程心得:
最初,拿到竞赛方要求,面对着一个从未去过的场地,不够熟悉的民族文化以及没有经验的设计领域,我们有些无从入手,在黄老师的启发下,借助“图像-情感-空间”方法推进我们的设计。同时也对代表性的纪念性设计案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相关设计经验和手法等。我们从拉脱维亚的民族文化入手,广泛地查找了与其民族历史、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相关的资料,从诗歌到绘画,从文学到艺术,从坎坷战争到和平现代。从民族诗人Rainis 和Aspazija的诗歌中提取glass mountain、sunny corner 、a man of the future等意象及蕴含生死之意的Austra图案为主要方向——奠定了最终设计方案轻盈、纯洁、通透的基调。
关于设计节奏的把控:
因为前期的资料调研和收集做得很扎实、充分,这让我们有了关于方案更加大胆的、发散性的联想和构思,同时也为后面的设计预留了充足的时间,在黄老师的规划下,整个设计过程也十分松弛有度。
关于方案最终表达:
一个看似简单的方案背后可能蕴含着许多的别出心裁,在后期表达上,我们一直在学习如何将前期抽象的概念,在二维平面上尽可能具体地表达出来并阐释清楚,最重要的是让观看者也能理解到,为此我们向老师请教了许多更专业化的图面表达,也尝试了自己更擅长的表现方式。
在此次课程的学习中同学们都展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并收获良多,课题方案展现出不同的思考和突破。
Multi-river 多河——管宸、张书婷
人生之路不总是平坦顺畅的,而是蜿蜒曲折、跌宕起伏的,时常伴有挫折与困境,但这也正是生命的真谛和乐趣之一。
设计基于拉脱维亚古老的河流符号,墓园仿佛是从土地里自然生长出来的两条河流,代表着生与死,双河并行,中间的空地也成为了负形的河流。
因河流蜿蜒曲折而自然形成的低洼与坡地,空间中时而压抑,时而豁然开朗,每个弯曲之处都可为人们提供一片静思之地。壁龛底部设置了卵石铺成的沟渠,用来处理雨水,并可以在雨天形成新的河流。
壁龛的材料采用坚固耐磨的花岗岩,形态与地形和挡土墙结合,包含540个龛位,每一个骨灰龛的单元都可以打开,整体形成一片连续的挡土墙,与泥土融为一体,也意喻生命最终归于自然与泥土。
Amber Forest 琥珀林
——李毛千芝、何展鹏
人们对逝者的记忆,常常寄托于一些物品与时刻,正如琥珀定格了昆虫,也如照相机记录了回忆的瞬间。
我们的作品似一颗巨大琥珀般静静地滴落于森林之中,定格500个家庭的瞬间,每个容器、壁龛也如同一颗颗小琥珀定格每个家庭的记忆。人们缓缓走进这颗琥珀,便能细细品味这一个个定格的瞬间,回忆、缅怀。
Maze of Death and Life生死迷宫
——郑紫薇、姜杉
人们永远无法预知人生的尽头将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反观我们的生命又何尝不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呢?因此我们以迷宫的空间逻辑作为依据,并与人的图像情感文本叠加,相互调整,形成空间叙事,进行了场地的空间组织。
迷宫将经久耐用、容易获得的石头与混凝土作为材料,其拙朴而有年代感,更象征着生命的永恒。半座墓园嵌入大地,空间缝隙中穿插着生长的植物。因此这个墓园会仿佛从大地中生长出来一般,与自然环境和时间融为一体。人们穿梭其中,自由体验生命当中的不同情感瞬间,走完各自的故事。
迷宫墓园设置了自由的入口、人情化的尺度和通用坡道,即便乘坐轮椅的人也能在其中自由活动。适应雪天、雨季等天气,防滑道与排水的功能也得到了充分考虑。
“ZERO”
——白芸、董哲、金英姿、高子涵
无论多么精彩和跌宕起伏的人生最终都归为「⚪」,因此我们选择了圆的形态,围绕着「⚪ 」设置壁龛并且这个概念一直延伸到周围的场地中,边缘无声地归于泥土。
壁龛区中的骨灰龛环状放射形设置,呼应太阳形态。草坪呈环形起伏状,如壁龛沉入无垠的绿色水面,泛起圈圈涟漪。北部阴翳的树林中藏着坡道入口,来访者可以通过狭窄而漫长的条形甬道进入地下空间。地下空间洁白安静,穹顶中央环形天窗正下方是一汪圆形小潭。在夜晚,穹顶满布的星星灯为地下赋予了天的浪漫。
在雨天,雨水会在光滑的圆形大理石板上形成一层薄薄水面,映射树木与人倒影。水层中的水汇聚于壁龛区中央,形成瀑布流入地下空间的圆形水池。草地的低洼部分将雨水引向坡道,坡道两侧的墙壁与地面凹槽最终将雨水引入地下水池。
我们试图为设计的语言和形态赋予一种浪漫的当代艺术气质,为使用者提供一个平静而包容的悼念空间,也为游览者提供一个体验与思考的空间。
(图、文:环境艺术设计系
黄艳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