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0日,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与基础教研室共同组织了“设计形态学”跨学科研讨微沙龙。本次“微沙龙”特别邀请了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教授、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主任徐迎庆,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教授、基础教研室主任邱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认知神经科学与传播学创新实验室主任喻国明,以及来自清华大学的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共70余人。共同针对主题“面向未来的跨学科研究与协同创新”分享了各自研究进展与前沿研究成果,并进行了深入、热烈的学术交流。
微沙龙现场
徐迎庆教授
邱松教授
徐迎庆教授首先致辞欢迎三方学者相聚一堂,共同交流学科边缘的问题,以获得思维的碰撞。
接着,邱松教授以“形态·形态学·设计形态学”为主题进行了学术分享。他从如何透过自然界中的形态表象,揭示形态内在的规律,导引出了设计形态学框架下的“形态研究”与“协同创新”的逻辑关系。并通过“点对点”去解决人的需求和“点到面”来实现协同设计创新,诠释了“设计学”与“设计形态学”的不同研究范式。并通过经典设计研究案例阐述了隐藏在研究案例背后的设计形态学思维与方法论。
喻国明教授就“设计形态学”研究与邱松教授进行了探讨,并介绍了多维度通路感知的概念。“设计形态学”提供了多维度建构的形态通路,在技术开发的基础下予以实现,再结合认知心理学与传播学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效果测试。
喻国明教授
微沙龙演讲流程表
随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杨雅为大家分享了认知神经科学与传播学创新实验室,以及“情绪前置和信息后置的后真相时代信息传播研究”的研究进展;北京邮电大学数字艺术系主任李萌对儿童阅读行为进行分析,提出了“实体交互视角下的叙事设计研究”;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助理研究员焦阳就冬奥会VR视听语言及创意设计进行了分享,并介绍了冬奥会冰球运动转播方式,交互式多维度观赛体验技术与系统,通过视角转换、特效生成、虚实融合等技术应用,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
依此为:杨雅、李萌、焦阳在演讲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博士后陈赟冰针对大脑与艺术的研究,提出“梦境”是一种心理体验的象征表现。基于雷姆期睡眠脑电数据,与绘画的形式相结合以实现梦境的可视化。结合心理学、情感计算等跨学科探究,通过形态、颜色等艺术呈现的方式为自闭症患者、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疗愈;博士后路奇分享了基于“嗅觉感知”的研究,并提出了嗅觉界面、人工嗅觉等概念;博士后付心仪本着“以人为本进行设计”的理念,在智能居家研究中通过构建真实居家环境、铺设可记录行动路径的地毯等方式进行用户研究与需求洞察,进而提出基于场景的系统设计与实施的研究与探索。整体研究于用户体验层面进行分析、设计、验证以求提升用户在感知、操作、情感方面的体验感;博士后徐千尧介绍了人工智能辅助交互设计的概念,以智能手段代替设计师的重复操作。如以内容识别、动态预测、视频裁剪等方式快速生成剪辑并生成短视频。
博士后陈赟冰 博士后路奇
博士后付心仪 博士后徐千尧
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博士曾绍庭从“产品、建筑、艺术”三个角度,对“数字形态”的相关设计案例进行交流与分享。博士生崔强向大家展示了如何用数字化的手法重构自然界的动态原型,从而进行规律总结、算法生成运动数字形态;博士生岳菲、刘晨阳通过分享对生物材料蚕丝的微观形态研究过程,向大家展示了设计形态学下的跨学科研究协同创新成果;博士生张啸、袁潮针对“虚拟物理模型的实体应用”进行了设计案例分享,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目标“机械感知,通过机器学习的方式来达到机器指导的目的”的概念,从而引发大家的思考与讨论。
依此为:博士曾绍庭、博士生崔强、岳菲、刘晨阳、张啸、袁潮
随后,大家对“微沙龙”的演讲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有位访问学者表示了从“数字形态”与“多模态交互感知”得到启发,提出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限制于图案,过去的造型等方面,未来将会寻求数字化的呈现,交互形式上的创新。
徐迎庆教授最后总结时谈到,设计形态学和未来实验室的研究存在明显的互补关系,也希望在双方的大背景下,一定要寻求常态化交流与合作。
嘉宾留影
(图、文:基础教研室、未来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