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清华大学第二期文科沙龙将以“何谓创新,为何创新”为主题。我们邀请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宏伟、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教授向帆、人文学院科学史系助理教授胡翌霖参与对谈,从科学、艺术、哲学的角度厘清“创新”概念,探讨不同学科视阈中的“创新观”,在跨界的交汇处寻找“创新”的增长点。
今天推出文科沙龙对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向帆老师的专访,让我们初步了解向老师眼中作为“常态”和“动态”的“创新”。更多精彩欢迎关注第二期文科沙龙。
嘉宾简介
向帆,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教授,曾任日本多摩美术大学研究员、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课程访问教授。近年来,主要学术领域集中于动态媒体设计、数字艺术创作、数字视觉化设计。她近年的数字艺术作品曾参展该领域顶尖的展览和赛事,例如:法国EDF基金会展览、IEEE数据可视化艺术展、中国国家设计大展、美国《科学》网站数据故事视频比赛。
视觉传达设计系副教授向帆(右3)
文科沙龙:能否请您谈谈您理解的“创新”是什么?
向帆
其实我认为“创新”不是一个特别的词。事实上,它应该是一种常态。艺术创作就像科学发明一样,每个人都在寻求自己的语言,寻求表达和观看世界的不同角度,这种每个人不同的东西可能就是人们所说的创新吧。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所以每个人做的事情基本上都不会是“旧”的。从艺术史来看,新装饰主义运动、新古典主义、新媒介,其实都已经是“旧”的东西了,但是我们还是要去跟学生讲。它们带的这个“新”字其实正好反映了当时人们无法定义它的无奈。比如我们称呼一个新来单位的人叫“新人”,表达的是我们对他的不熟悉程度。
人类在面对技术的时候,创新的勇气是远远小于对技术的害怕、恐惧和焦虑的。人类的历史中,特别是近代史以来,对技术都是既相信又疑义的。印刷时代和计算机诞生的时候,人们感到害怕,当大数据出现的时候人们更加焦虑,到了人工智能时代,这种焦虑干脆变成了恐惧。
每当一些新技术出现的时候,有部分人会非常抵制,有部分人会非常欢迎,这是常态,是否应用这些新技术不是判断“创新”或者“坚守传统”的标签。“新”和“旧”的矛盾在每个时代都在发生。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设计教育刚引入德国设计理念的时候,从当时的文献可以看到有大量反对的观点和做法,三十年之后当时受益于“创新”的人现在在主张“传承创新”。“新”和“旧”反映了人类对于事物认知的态度,因此我们也应该抱有历史的态度站在当下的节点去理解。
文科沙龙:您发表的第一篇英文论文就是与哈佛大学生物系博士合作的,我们也注意到您近年来许多作品都是“艺术与技术的融合”,这种融合是否能体现技术或价值理念上新的变化?
向帆
我认为这其中的价值观是没有什么变化的。作为知识分子的使命就是为人类探索新知。没有科学家或艺术家会自己总结说我在创新或者传承吧?艺术学研究和个人经历的独立探索密切相关,但是我自己不会这样去定义自己。
在西方大家会喜欢innovation这个词,比如说谁有innovative的精神。但是这些词在当前的语境下是需要被厘清的。现在的口号太多了,而真诚和严谨的方式就是你去做它,在做的过程中去探索,一点一滴积累。
文科沙龙:从您的经验上看,“跨学科”是否是当前以及未来创新诞生的主要增长点?
向帆
古代的画家都要出去旅行,现在的艺术家也常去采风,其实就是要离开一个常态的环境,顺江而行、逆流而下到另外的空间去。人类的感知在陌生的环境中会变得比较敏感,这样的经历可以给自己一些灵感,刺激思考的角度。听一听别的学科其实就是走到别的风景里去,出去看一看,这是蛮好的事情。
不可否认,每个学科都有知识的壁垒,能被对方学科认同的东西其实是很少的。在“跨学科”的问题上,文科可能更积极一些,但是即使美术学内部的跨学科都是非常难的。我们“出去看一看”的目的,目前来说还只是放大自己的感受性、认知能力,为创作寻求启发。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有很多科学家、计算科学家介入艺术领域,艺术家开始使用一些数字技术工具到现在也已经六七十年了。最近三十年,艺术设计的工具变化很大,从软件到硬件。回想九十年代,我们是刚开始使用电脑软件做设计的那一代人,人们都说我们在运用高科技,现在大街上的文印店也在用排版软件了,这些技术工具不再是高科技。其实所谓的“高科技”仅仅局限在技术出现和应用的早期,我们不关心技术工具是不是“高”,而关心它用得巧不巧。
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教授向帆在清华大学第二期文科沙龙上举办讲座
文科沙龙:可能大家都会疑问,您在与世界顶级科学实验室竞争的过程中,到底是在做科学家,还是在做艺术家。这也是我们关心的问题,在“创新”的过程中是否会造成学科边界的模糊和主体性的丧失?
向帆
在我的教育经历中,我没有认识到哪儿有边界这个问题,没有人跟我说过哪儿是中心、哪儿有边界。当然在一些学科中会比较强调边界的意识,但是我认为作为一个研究者,你想搞懂一件事情,有一个解决问题的目标,就不存在边界,你所做的工作就是寻求各方面的资源,这个过程中没有裁判,所谓的“边界”可能都是人为设定的。
今天的知识是开放性的。知识分子运用文献和寻求合作的能力已经得到极大提升,不同专业的人合作必然获得一个增强的能力,这是围绕一个问题展开的,不是为了跨学科而跨学科。
根据对向帆老师访谈内容整理
原创:人文清华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