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   /   新闻   /   专题报道   /   教师专访   /   正文

分享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鲁晓波:为国家、为社会、为民生培养人
2022.08.09

“设计要解决问题,解决当下乃至未来人类所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每当谈及自己的专业,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鲁晓波总是会不经意地提及一个词——“解决问题”。他说:“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与其他艺术院校的一个主要区别就在于关注解决问题。自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至今,一直秉持‘为生活而艺术,为民生而设计’的理念,服务民生和国家发展。”

鲁晓波接受“清华映像”栏目专访

从1977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至不久前刚刚卸任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院长,鲁晓波的个人成长路径随着中国设计学科的发展共同向前。他的人生,与中国设计学科的发展一同镌刻上了时代的烙印。

“这是一条有前途的路”

鲁晓波出生于湖南省株洲市。父亲是干部,母亲是医生,他们教导他要习得一技之长谋生。年幼时,他跟随工厂里的美工画画,读了许多与绘画相关的书籍,逐渐发觉了自己对绘画艺术、造型艺术的兴趣。在知青生涯中,绘画的热情也使他成为了年轻人中引人注目的一个。

对艺术的喜爱和对“科技救国”号召的响应,使他在高考后选择专业时,选择了能将艺术与科学融合的道路——设计。鲁晓波称自己是幸运的:“个人的兴趣和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使我朦朦胧胧地走向了这条道路。但后来,越走越觉得这是一条有前途的路。”

改革开放之后,高等教育百废待兴。从牛棚里解放的艺术大师们贡献着热情,从边远农村等艰苦劳动环境中赴京求学的学生们点燃了激情,改革开放后引进的艺术开阔着视野。四年大学生活中,最让鲁晓波印象深刻的,莫过于老师们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无私的育人精神。时任工业美术系主任的奚小彭先生,曾参与主持北京十大建筑的室内设计等重要国家项目,他上课时把学生带到人民大会堂里现场教学,在讲授知识、解读经典的同时,也传递着职业理想。鲁晓波说:“现在我们常讲‘实践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其实这种方法学院早就在践行。”

1982年,鲁晓波毕业留校任教,开始继承大师们的衣钵——为国家、为社会、为培养人贡献自己的思想和技能。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鲁晓波前往德国的艺术院校担任客座研究员,将德国成熟的教学方法、专业知识带回中国,满腔热血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鲁晓波在巴黎市政厅“中法品牌峰会”上演讲

在鲁晓波个人学习与最初工作的那段经历里,美院师生完成的首都机场壁画在中国美术界产生重要影响,成为推动当代中国艺术复兴的先声。此后美院又陆续完成了《永远盛开的紫荆花》等重要国家设计项目。这些都促使鲁晓波深刻意识到,学术志趣的养成与学术视野的开阔尤为重要。“志趣基于兴趣而高于兴趣,需认识到学科专业领域与社会需求发展的大势,继而上升为服务国家和人类发展的崇高志向;视野不是一项实用技能,却是一种影响价值观的重要判断能力,在关键时刻决定人生道路的选择。”鲁晓波解释说。

鲁晓波连续主持了四届艺术与科技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

如今,鲁晓波还兼任教育部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等。今年初,鲁晓波入选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在他所提到的“设计”这条“有前途的路”上,他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为中国设计学科的发展和国家的美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这代人实际上也是改革开放之后,把这个学科提升到今天这个高度最早的一批人。”鲁晓波感慨。

“设计是具有引导性的”

自大学时代受师长的影响,鲁晓波便深知“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并以“真刀真枪”的科研带动教学的重要性,他也一直在这样做着。

2002年7月10日晚,加班到深夜11点多的鲁晓波错过了《新闻联播》的一则消息: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仪式欢迎尼泊尔国王贾南德拉。正是在这场仪式中,鲁晓波主持设计的新型检阅台首次亮相。

此前,为了更好地理解该项任务的具体要求,鲁晓波受邀参加了一场仪式。“站在我的位置,抬头正好可以看见高悬在人民大会堂上方的国徽,还可以看到大会堂入口处雕刻的中国传统纹样。”从那一刻起,整个检阅台的颜色基调和材料已经在鲁晓波脑子里有了雏形,那就是一定要和国徽的颜色以及天安门广场环境色调保持和谐。后来,鲁晓波带着几个研究生,从研究北京地区夏季太阳照射角度和运行轨迹开始,运用计算机辅助模拟阳光角度和阴影的变化,通过气象资料研究北京地区迎风面的风压等,以满足检阅台在6级风中保证稳定的要求,在经过3轮调整和细节的完善后,最终达到了形象上庄严大方、富有中华民族特色,技术上格外注重安全稳固的设计要求。

鲁晓波对于未来高速列车的设计

2008年,已经将研究方向转至信息设计的鲁晓波,受当时铁道部委托,又参与主持了“中国高速铁路信息导示系统设计”,这是他第一次基于信息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实施国家重大项目。

交通系统的信息更新速度很快,一旦有新的车次进站离站,信息内容就需要及时更新。乘客多远能看得见标识、标识的识别性如何、不同的交通路线怎么引导……要考虑的因素很复杂。鲁晓波召集了信息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专业的很多师生,做了大量的实地研究,通过调研和分析最终确定了信息标识的形式、尺寸、位置等,完成了一套动态标识识别的系统设计规范,成为当时铁道部的一个标准规范,之后各个高铁站的实施建设都可以参照这个系统标准进行设计。

鲁晓波主持的上海世博会湖南馆设计

鲁晓波与张雷、BMW、Designworks等合作主持的宝马7系“华彩辉耀”典藏版设计

2010 年,鲁晓波担任上海世博会湖南馆的设计总监。他颠覆了以实物、展板配合长方形屏幕的传统展览形式,创造出一个雕塑式展示空间,运用莫比乌斯环形态,在高2.4米、总长240米的环带上滚动播放所有影像内容。观众可以通过电子彩笔在电子壁画上涂鸦,描绘自己心中的家园。同时,鲁晓波决定全部采用竹子和纸张作为场馆设计的原材料,既有人文意蕴,又低碳环保。鲁晓波始终秉持“隐藏技术,为情境服务”的理念,让参观者切实感到“身临其境,难辨虚实与震撼体验”,最终收到了令人满意的设计效果。

同时,鲁晓波还主持和参与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虚拟现实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国家重点项目《艺术学项目新媒体艺术形态研究》、国家“973”计划《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验证与典型示范》、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风格文化创意及智能产品设计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等众多文化、艺术与科技交叉融合的国家级项目,这些项目让他深刻体会到“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为创新带来的无限可能”。

鲁晓波的陶瓷设计

“通过科研项目能够加深我们对学科领域前沿问题的了解和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逐渐真正理解设计的本质。”鲁晓波说:“设计是具有引导性的,越是科技发展,越是需要传统的文化和自然的智慧。设计引导的不是对物质消耗的欲望,而是转向精神富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味。这些都将为学生将来在这些领域施展个人才能打下基础,同时非常重要的是,可以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

“艺术的终极目标是解决现实的问题”

2021年4月19日,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考察,首站就来到美术学院。鲁晓波作为院长,陪同总书记参观了“实种实褎 实颖实栗——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校庆特别展”,并就学院工作向总书记做了汇报。“在交流中,我深深感受到总书记对艺术设计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培养德艺双馨的青年人才的殷切希望,由此更加感到自己责任重大。”鲁晓波表示。

近年来,美术学院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国家重大项目。2015年,美术学院主持设计的米兰世博会“麦浪”造型的中国馆荣获了国内外众多奖项。2018年开始,美术学院的众多师生都参与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设计工作中,前后历时近三年。2019年,美术学院设计的“红飘带”和11辆游行彩车在国庆庆典中亮相天安门广场,同时还作为牵头单位完成了“共和国勋章”、“友谊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奖章的设计。2021年,美术学院牵头设计了“七一勋章”、“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2022年,在曾承担2008北京奥运会形象设计工作的基础上,美术学院再次投入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参与和主导完成了10余项重要设计工作,荣获“突出贡献集体”称号。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国家形象,增进民生福祉。以传统文脉、学院智识、视觉表达、多样设计助力国家形象塑造,是清华美院的光荣使命。”鲁晓波表示。

在人才培养方面,鲁晓波特别强调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他说:“作为设计师,价值判断是第一位的。当下科技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设计师不可能什么都掌握,但对知识的发现和运用能力很重要。”

从教四十载,鲁晓波开设的课程逐渐由偏技术讲授到信息艺术设计概论,再到如今的设计的价值。但不变的是,他始终会在课程中强调,设计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时代、服务于国家的需求。“艺术和设计的本体价值是什么?”在研究生新生导引课上,鲁晓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艺术的终极目标是解决现实的问题。”他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格局审视自己的工作、职业以及学科的价值和意义。

江宁是鲁晓波指导的一位研究生,他关注到视力障碍的学生也希望体验信息化成果的需求,想要设计一个能让视障人士学习、交流的信息化工具。鲁晓波给予资金支持鼓励江宁尝试,并让他与工科的研究生一同合作,探索热感等不同技术在盲文数字显示屏上应用的可能性。江宁的成果在清华大学-联合国儿童发展基金会青年创新论坛上受到了认可,后来由美院徐迎庆教授带领的团队不断迭代完善,自主研发了“大幅面触觉图形显示终端”产品。在鲁晓波看来,江宁的例子是清华美院众多学生的一个缩影。

2009年,清华大学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项目启动,这是令鲁晓波为之自豪的一件事。这个项目由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计算机系、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建设,研究生参与到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国家“973”“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科技支撑项目中。“新技术将重新塑造我们的生活方式、产业模式以及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面向这些世界性的问题,中国应该有自己的解决方案。”鲁晓波说,“在技术创新的赋能之下,提供科学的、有人文温度的解决方案,这是设计人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也是清华人应该做的事情。”

鲁晓波接受“清华映像”栏目访谈

主动创新、积极求变、主动树立经验示范……作为时任院长的鲁晓波在推动学院的高质量发展上殚精竭虑。他说:“我们需要应变,更需要引领,不忘使命和担当,努力成为国家形象的塑造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优秀文化的传承者、艺科融合的引领者、创新人才的培养者。”

鲁晓波的绘画作品《双洁》

鲁晓波的摄影作品《茶卡盐湖》

人物简介

鲁晓波,1982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87年-1990年德国斯图加特国立造型艺术学院和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学习,2022年受聘清华大学第二批文科资深教授。担任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清华米兰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育部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科技部2035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专家组成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致力于在信息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教学和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艺术创作和设计实践,专著有《图形界面设计》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专家组成员,“十三五”科技计划重点专项专家、中国科协第七、第八届全国委员;主持国家元首检阅台造型设计,主持上海世博会湖南馆设计,主持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项目《新媒体艺术形态研究》、《基于虚拟现实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项目《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验证与典型示范》课题、科技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国风格文化创意及智能设计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设计卷主编,组织策划了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和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担任国际著名红点设计奖、意大利金圆规设计奖评委。策划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暨论坛、国际艺术与科学作品展暨论坛、联合策展“基弗在中国”、“新朦胧主义艺术展”,参加国内外艺术展十余次。曾获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本文部分信息摘编自:光明日报、北京晚报、装饰、时尚先生。

资料来源|转载自 清华映像

© 2024 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

100084

© 2024 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