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是梁思成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从纪念日开始,我在漫无目的的阅读习惯中,开始接触社会上关于梁、林的各种文章,除了中国木结构古建的学术文章之外,还有不少回忆当初在朱启钤支持下,营造学社的早期活动,抗战期间李庄艰辛的学术研究,前前后后两千多个县的古建考查调研事迹。特别是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1937年7月7日,也就是84年前的今天,除了卢沟桥事变的坏消息充斥北京老城外,北京城里的营造学社收到了梁思成从五台县发来的电报,应该是当天以及整个北京老城最暖心的消息,梁、林一行人历经千辛万苦,在五台县终于寻找到了唐代建筑,通过看似无关的敦煌壁画中的佛光寺的蛛丝马迹,终于找到了尘封已久的佛光寺,拂去千年厚厚的蝙蝠屎夹杂着的跳蚤浮尘,发现明栿上毛笔书写的“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这个定格的事件深深地打动了我。
五台山佛光寺
随后的若干年,带着极大的好奇心,利用现在的交通便利条件,前前后后就开始华北、华中到访(算不上考查)梁、林等一干营造学社的先行者们评价最高的若干木结构建筑。前后去过佛光寺、南禅寺若干次和华严寺、善华寺、隆兴寺、独乐寺、奉国寺等更是无计其数。每一次的“百闻不如一见(梁先生的古建观)”,我并没有在学术研究方面钻研进去,而是怀着一颗敬老之心,通过皱皱巴巴的,千年洗刷的木纹,仿佛是在敬仰历经沧桑的千年在世老者,一直是一种情怀上的交流。后来又看了东瀛木结构古建研究者伊东忠太和关野贞的东亚木结构古建文章,才非专业地注意到了木结构古建的往事,成了一个热心的外行。
殊不知,2013年一次竞争异常激烈的雁栖湖国际会中心“集贤厅”投标,北京市委要求集贤厅这个厅室一定要有圆柱斗拱,并要有汉唐气象抑或唐宋风格,如果能表现出太和殿、祈年殿的恢宏气势来就更好。分明是一个仿古建筑的标准,强调不可沿袭人民大会堂的风格……。
集贤厅最终效果图
此时,我那十几年淡心无肠对木结构古建的爱好,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大致上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视觉印象。
集贤厅是拆掉一个阶梯会议室再改为国际峰会会议厅的,整个空间四壁实墙无窗,封闭性极強。如何赋予空间丰富的表情,成为我们考虑的首要问题。
在众多参与设计竞赛的团队中,很可能我是沿着梁林的书本去北方木结构古建次数最多的,单就佛光寺和南禅寺就去了五六次吧,其它宋金辽古建就无计其数。我是当着拟人化的在世千年老人在景仰,在慕拜。
壁柱局部细节图
我们注意到木结构古建的斗拱使用,除了有很好的抗震减震作用外,外立面产生的丰富多变的阴影关系妙不可言,梁柱关系浑厚有力,宋以前的建筑梁柱关系、立面的比例关系,屋顶与梁柱和挑檐的关系、都充满了东方建筑的古典美感。但是转到古建的内部结构关系来看,在幽暗的内部空间衬托佛陀的形象上,十分和谐沉稳。
为了满足北京市委对集贤厅梁柱的基本要求,还要有太和殿和祁年殿的气势,又要有唐宋气度,我们能不能把古建史上最好的手法都综合运用?并且,解决古代木结构建筑因技术原因无法实现,而改开四十年的基建技术经验,让古代无法实现抑或古人连想都不敢想的手法,如何用现代技术来表现当代开放的审美呢?我们有没有可能超越前人,完成一个集大成设计?
天花局部细节图
集贤厅的建筑基础:在一个四壁实墙和大跨度桁架钢结构内部空间里,集贤厅设计首先想到的是在周边一圈设置立体的十八根圆柱的自然内廊,既是服务人员和公勤人员、记者的通道,又能让圆桌峰会厅的灰空间表情丰富起来。
收分木柱上的大斗拱2.2米高,反正已经没有承重结构的意义了,栌斗以上的十字交叉的木结构层层取消,只剩外壳,上方中空的顶部给予平光,斗拱用景泰兰制作,图案采用现代写生花卉图案,栌斗选择从隋唐到近现代九个时段的工笔花鸟画反映中国文人顶峰之作,使整个斗拱有了独立审美价值。圆桌会议的上方设计莲花图案的水晶吊灯,顶棚围绕着“珠联璧合”仿玉石的愿景,蓝色简约的一圈祥云纹小斗拱,给暖心的大厅增加点缀了一丝清凉。藻井主要是为了加大圆桌会议之外的光照充足而设计,装饰小梁十字交叉的装饰图案用铜腐蚀填色,比传统彩绘硬朗而标准化。圆柱朝向墙纵深的木梁,为了拉开集贤厅与古建抑或寺庙的区别,用7根小圆柱组合成方形壁柱。画框和吸音软包外框,借鉴了宋式家具的某些要素。林林总总,包括木浮雕和藻井内部图案,我们都力争表现出21世纪的审美标准。
如果说我们第一次碰到的是命题作业,那么,从专家的角度来说,把它归纳到“新中式”,我们是非常释怀和欣慰的。
马怡西,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教授,北京清华工美环境艺术设计所研究员、总设计师,主要从事国家礼仪空间设计研究,高端酒店设计研究。曾先后参与人民大会堂重庆厅、 安徽厅、湖南厅、江西厅、青海厅、吉林厅、辽宁厅、118厅和085工程、919工程、629工程、307工程、201工程、202工程、318工程及首都机场专机楼工程、雁栖湖国际会都会议中心等工程设计工作。
图、文来源:环艺系教授马怡西
摘编自: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信息宣传部
中国民族建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