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托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主持并全面推动了本院基础教学改革,开启了以思维与实践主导的造型设计基础“课程群”综合教学模式(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实现了从“知识技能学习”到“综合能力提升”的转化。通过潜心教学研究与实践,创造性提出了以“思维与方法”主导的“糖葫芦”课程结构,巧妙地化解了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矛盾,实现了不同教学环节顺利贯通。
2、将“研究型”教学理念植根于基础课程中,并以精彩形式传授给学生。注重多学科融和与前沿知识更新,课程更新内容保持20%左右。加强课程教材建设,现已出版《造型设计基础》、《立体构成》、《平面构成》等教材多册,其中《造型设计基础》(第一版)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和“清华大学优秀教材奖”。还出版了针对研究生学习的专著《设计形态学研究与应用》。所授课程《综合造型设计基础》被评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三维造型基础》被评为“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精品课”,并获“清华大学教学优秀奖”。
3、强调从知识到能力的转换。借助学院教学实验平台,通过大量的实践,引导和启发学生去思考、体验和探索,从中获取宝贵经验,进而转变成能力。注重因材施教,尽力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创新,并引导他们通过本校的选修课平台、SRT课程和创客项目,不断拓展和完善适合于自己个性发展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互联网教学平台进行线上、线下结合的“融通式教学”,强调讲授、讨论与辅导相结合,利用各种互动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节。
4、主持的“设计形态学研究”课题于2017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研究不仅在“设计形态学”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建构上取得了重大进展,还在其设计应用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依托设计形态学学术平台,以“形态”研究为核心,将其作为跨学科“交叉点”,先后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数学与计算机、人工智能、工程物理、人文社科等学科的师生,展开了卓有成效的跨学科研究与交流。在设计思维的主导下,通过课题合作、学术论坛和微沙龙研讨会等学术活动,为同学拓展了视野,揭开了学科前沿的神秘“面纱”。
5、带领的清华大学研究团队,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研究团队进行了长期学术合作研究,并作为英国ESRC项目Silver shoppers: designing abetter supermarket service for the older consumer的中方项目主持,全程参与了该项目研究。项目已于2017年结题,研究成果在“伦敦设计周”上进行了完整展示,获得了国外专家和媒体的很高评价。基于该研究成果的数篇学术论文也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项目延伸产品设计“智能购物车”还获得了英国设计专利,研究成果被收录于《英国数据服务数据库》。
6、2016年至2020年五年间共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有12项(3项在研,8项已结题),出版著作2册,发表论文15篇,获专利7项,设计作品荣获国际设计大奖2项,参加国际设计大展2次,国内重要设计大展4次。主持或参与跨学科学术研讨会22场,专题学术工作营5场,为国内高校、企业和国际学术会议做了40多场学术演讲,获得了师生和专家们广泛好评。
7、通过科研与教学的融合,将长期的科研成果、经验和方法凝练成经典案例和设计课题,再将相关知识技能、思维方法整合后进行综合训练,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体验。引领同学们围绕前沿科技、社会热点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索研究和大胆创新。已开设课题如:人工智能与未来生活方式研究;未来生活中的“时间”设计;基于5G技术的“云餐厅”设计,神奇的植物种子与创新设计…… 这些课题让同学们脑洞大开,激发了其学习前沿科技的热情,提升了其学习力和创新力,更促进了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
8、多次主持了本院基础教学改革。从近十年教学成果来看,收效显著,已圆满实现了既定教改目标。在此基础上,还成功主持召开了“清华艺术基础教育教学论坛暨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基础教学成果展”、“艺术基础教育素描教学论坛”等学术活动。代表学院分别参加了30多所院校举办的学术论坛,并做了“清华美术学院基础教学改革与创新模式”的学术演讲,发表了学术论文,反响强烈、评价笃高。还通过经典课程输出,帮助相对滞后的兄弟院校建构“标杆课程”,传授教学方法和经验,培养青年教师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