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艺术
张 敢
杜大恺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袁运甫先生“自80年代始,倡言大美术观,呼唤公共艺术,因应时势,声夺人先,而今已成天下共识”。“光华路”不仅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子们魂牵梦绕的共同记忆,它们也代表了一种影响至深的教育理念。众多走出光华路的工艺美院人能以多元的面貌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洪流中,支撑他们的就是来自袁先生所倡导的“大美术观”。
袁运甫先生的“大美术观”既包含了对所谓“纯艺术”与“实用艺术”之间壁垒的突破,更是要“创造现代的,以传统文明为基础的、具有进步特征和原创性精神的新艺术。它将以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为起始,超越和包容历史上所有艺术风格和形式为特征,以具有当代中国气派和现代精神的面貌出现。”这种有容乃大的胸襟不仅来自袁运甫先生对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深刻理解,也来自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当年所肩负为国家培养高端设计人才的历史使命。
深受袁运甫先生“大美术观”的影响,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四位艺术家——于会见、马泉、张大力、袁加——以迥异的艺术面貌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思考和探索。于会见聚焦于中州大地改革开放以来的风云变幻,作品中散发着一股苦涩的荒诞感,那些怪诞的大鸟、孤独的建筑、仿佛伤口般撕裂的大地,向我们述说着他内心的焦虑。这种对时代命运的思考,同样弥漫在他最近创作的一系列装置作品之中。张大力以实验水墨和城市涂鸦进入中国现代艺术史,在他隐喻式的表达背后是一种深刻的洞见。他在创作中对绘画、雕塑、装置、影像和行为等各种艺术媒介都进行过尝试,其近作更是将对绘画与雕塑的形式语言探索和对精神世界的呈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袁加一直专注于公共艺术与绘画创作。他对绘画性的执着让他更专注于油画语言本身,如笔触、色彩与肌理,这在他的抽象绘画中体现得尤为充分。与前面三位艺术家不同,马泉一直坚持以一种更为综合的艺术表达方式进行视觉传达设计。他将自己在沙漠越野中的体验用影像、音乐、版画、中国画、油画和雕塑的形式表达出来。在他的作品中,一粒粒沙子象征着世间的人类,它们在芸芸众生的集合中微不足道,作为个体却又无比独特并充满了丰富性。
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与清华大学的合并,让袁运甫先生看到了艺术发展的新命题,那就是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他认为,当代艺术家应该建立思辨的历史观和科学观,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扬艺术创造精神迎接挑战。今天,回望袁运甫先生的一生,他就是一位令人钦佩的探索者,他所孜孜以求的就是寻找一条通往新艺术的道路。他的学生们沿着他的理想不断前行,我们今天又何尝能停下求索的脚步?
我认为,这才是本次展览希望大家从中体会到的。
—袁运甫—
袁运甫 (1933-2017)
《佛像与门画》 袁运甫
纸本水粉 109cm×77cm 1959年
— 于会见 —
《远行》 于会见
布面油画 180cm×120cm 2011年
艺术家捐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 马 泉 —
《冬》 马泉
纸本丙烯 30cm×30cm 1987年
— 张大力 —
《人间》 张大力
宣纸油画 74.5cm×54cm 1986年
— 袁 加 —
《气》 袁加
布面油画 160cm×210cm 2019年
艺术家捐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出光华记——袁运甫艺术教育思想暨于会见、马泉、张大力、袁加作品展
展览时间
2023年11月1日-2024年2月29日
展览地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展厅
总 策 划
杜鹏飞 马赛
学术顾问
杜大恺 刘巨德
学术主持
杭间
策 展 人
张敢
项目统筹
王晨雅 陈兴鲁
策展助理
刘木维 刘 畅 冯 满 蒋 旎
视觉统筹
王 鹏
视觉设计
王 鹏 王美懿
展陈设计
陈兴鲁
展览执行
陈兴鲁 陈 戈 高 敏
刘亚鹏 李旭东
纪录片制作
李奔跑 邓 焯 张 帅 李翊宁
宣传推广
李 哲 刘垚梦 周辛欣 肖 非
公共教育
张 明 周 莹 王玟惠 张瑞琪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
(资料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