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   /   交流   /   正文

分享

“唯物思维”中国-阿根廷当代材料艺术交流展(线上展览)开幕式暨研讨会​举办
2021.12.09

线上开幕式

2021年12月7日,由清华大学主办,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当代艺术研究所承办,中国驻阿根廷使馆和阿根廷国立艺术大学协办的“唯物思维”中国-阿根廷当代材料艺术交流展(线上展览)以线上会议的形式开幕。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邹肖力,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党委书记马赛,阿根廷国立艺术大学副校长戴安娜·皮亚杰(Diana Piazza),阿根廷国立艺术大学研究项目主任玛利亚·罗莎·费加里(Maria Rosa Figari),展览阿根廷方总策展人卡门·英巴赫·里格斯(Carmen Imbach Rigos,与两国策展团队成员、参展艺术家、特邀嘉宾等80余人出席了线上开幕式。开幕式由展览总策展人、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艺术史论系教授张敢主持。

致辞嘉宾

展览总策划彭刚教授代表展览主办单位在致辞中表示,很高兴与大家相聚在云端,共同感受两国当代材料艺术的魅力。“中国-阿根廷当代材料艺术交流展”是中国当代材料艺术国际交流展的第二站,将展出来自中国和阿根廷两国共67位艺术家的百余件材料作品,作品的选取更加注重代际、性别的平衡,使得展览整体呈现出更加丰富的面貌和更加多元的声音。他介绍,材料是艺术创作共通的语言基础,回到材料即是回到艺术的起点;由材料引入唯物的思维方式,亦在物质与生命一体化的艺术创作思维方式中传递后人类主义生态和谐的发展观;经材料生发不同的视角,还能让长期被主流艺术话语边缘化的群体拥有更多发声的可能。他期待着作为综合性大学的清华大学,发挥好跨学科交流、艺术与科学共融的优势,为推进国际材料艺术的发展和研究发挥积极的作用,也寄语展览能进一步增进两国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开启当代艺术的新视野。

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邹肖力先生对展览的开幕表示了热烈祝贺。他提到,2022年即将迎来中阿建交50周年,中阿人文交流之花在疫情下仍迸发无限生机、绽放夺目光彩。此次交流展是双方在视觉艺术领域互鉴的精彩呈现,也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这场展览很可贵的是贯穿始终的“共通”理念,不仅体现在合作方式上——由两国策展人分别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也体现在作品的选题上——大多立足当下,表达对故土、传统、环境、女性、疫情等议题的关注,描绘着当代中国和阿根廷的人与物、反映着情与思。作为一场优秀的线上艺术展示,在带给观众美的享受之余,还提供了了解对方国家和社会、沟通思想与心灵的窗口。他期待疫情早日结束,2022年“国际当代材料艺术双年展”如约在线下举行,为中阿文化交流增添新的活力。

阿根廷国立艺术大学副校长戴安娜·皮亚杰教授则介绍,作为中国政府的朋友,阿根廷国立艺术大学非常荣幸地参与到各类促进双方艺术交流的行动中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多项文化活动中。本次展览清楚地表明并展示了两国在教育、艺术和文化等领域加深联系的重要性,以及大学在促进相互理解和团结合作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国立艺术大学的教授和学生在中国也得到了认可,这也进一步加强了双方的友谊纽带。她提出期待,参加研讨会和展览的艺术家们,在分享项目成果的同时也能不断建设和扩大艺术交流的网络。

阿根廷国立艺术大学文化、艺术、性别研究项目主任玛利亚·罗莎·费加里代表视觉艺术系对到场嘉宾致以热情问候,并介绍了2006年以来,她和同事从事的女性及多样性研究进展。他们不断推动学术和艺术交流,从种族、性别、地域性、地区主义和多样性等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物质性和身份认同等问题,使“唯物思维(Material Thinking)”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此次由卡门·英巴赫·里格斯、弗吉尼亚·德安杰罗(Virginia D'Angelo)、卡罗莱纳·维亚卡瓦(Carolina Viacava)和尼古拉·斯卡达玛利亚(Nicolás Scardamaglia)组成的策展团队自2020年初就开始紧张地工作,以呈现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她希望,材料艺术能够打破观念的壁垒,超越语言的障碍,让艺术对话促进人文的交流和情谊的加深。

展览学术主持马赛教授详细地介绍了展览策划的出发点:两国艺术家都有共同采用沙子、玻璃、纤维、漆木、陶瓷、金属等材料创作的作品,这就赋予了他们深入交流的材料语言基础。以材料为关注点的艺术家们,重视物质性中能动、偶发、灵性的一面,重视与物质材料的互动与对话,思考物质性是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转入后人类主义的生态发展语境。他还指出,为促进材料艺术的学术研究与成果共享,项目团队搭建了“国际材料艺术研究”网站,与各国艺术家们共建材料艺术社区,网站与交流展共同展示了两国最新的材料艺术作品与成果,也丰富了国际材料艺术研究的案例库,为构建当代艺术的新视野与新话语夯实了基础。

展览阿根廷方总策展人卡门·英巴赫·里格斯教授介绍,2020年初起,两国策展团队保持着密切合作,并在疫情状况下执行了新的团队组织策略。大多数入选艺术家是来自阿根廷国立艺术大学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其他入选者也同样是阿根廷艺术界的杰出代表。她指出,展出的作品可以看作阿根廷当代艺术的一个切面,艺术家们运用纸张、金属、沙子、植物纤维、树脂、珍珠、陶瓷、城市垃圾回收、纸织物、天然纤维等材料,并以科技赋能,实现了物质材料向艺术媒介的转换,最终以二维或者三维的形式展出。交流展这一平台帮助我们思考物质材料转化的多样艺术叙事,反思和推动解决共同关心的地区性与世界性问题,例如:自然保护和气候变化、拉丁美洲原住民的身份和迁移、女性主义、暴力、教育的本质及其危机等问题,同时扩展对其他文化的哲学的研究。她还特别提到,当前全球对生态系统的关注是紧迫的,艺术家必须做出积极的行动,“唯物思维”和可持续的物质材料的转化启发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艺术手段,共同期望在更多的展览和文化交流中实现愿景。

参展艺术家在研讨会发言

开幕式结束后进入研讨会部分,张敢教授担任此次会议的学术主持,参展艺术家卡门·英巴赫·里格斯、吕越、加夫列尔·阿尔瓦雷斯(Gabriel Álvarez)、马泉、莉莉安娜·罗斯柴尔德(Liliana Rothschild)、王雷、妙雅姆·贾韦巴姆(MyriamJawerbaum)、马文甲先后发言,介绍了在材料艺术方面的创作和成果。

在担任阿根廷方总策展人的同时,卡门·英巴赫·里格斯教授也为展览贡献了精彩的作品,她的演讲题目是《围绕着家庭空间的扭曲》。她由“线”的历史说起,并介绍了自己如何运用这种穿越了时空且象征着女性工艺的经典材料创作,她开发了无针编织的方法,在大学教授课程也在博物馆开展工作坊。她的作品如《家庭的画像》《儿童们的游戏》《缺席的身体》,则主要反映了女性在空间中的抵抗和主体性。在《围绕着家庭空间的扭曲》大型装置中,她基于疫情下女性家庭处境的恶化,用墓碑般排列的服装造型代表女性身体,形成了震撼的视觉效果。与之对应,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吕越教授也分享了她与女性的纺织技术有关的材料艺术创作。从2006年启动的《女红》到2021年的《新女红》,她围绕“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留下来”这一核心问题,将中国的织锦材料与西洋的女子紧身胸衣造型结合起来,借助玫瑰鲜花,表达了一种在被紧紧束缚的状态中,从鲜艳盛开到垂落干枯的生命过程。她在作品中与中国非遗大师合作,引入了缂丝、蜀绣等,不同的纺织形式承载了不同地方的传统和历史,也为作品注入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

卡门·英巴赫·里格斯分享创作经验

作品《围绕着家庭空间的扭曲》

吕越的创作分享

作品《新女红》(NewRedWoman)

阿根廷艺术家加夫列尔·阿尔瓦雷斯的演讲题目是《鳄鱼的求爱方式》,他的问题出发点是:皮肤的哪一面才是真实的一面?基于此,他将皮革作为画布,加之色彩涂绘和刮刻等,以表现皮革的丰富肌理;他还以构成主义的表现风格,创造触摸感和体积感。值得一提的是,他借鉴了很多拉丁美洲和西班牙艺术家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方式,使他们的影响在自己的作品中互相交织,从而有“未完成”的感觉。接下来,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的马泉教授结合自身的沙漠探险经历,以《媒介和叙事》为题,分享了他的跨媒介的综合材料创作。他强调了“感受”“体验”的重要性,还为参会艺术家和学者们播放了自己创作和展览的记录影像,以讲述艺术家从个体经验出发通达艺术之新境界的过程。从沙漠到沙粒,他在宏观和微观之间构建了一种新的生动视角。

加夫列尔·阿尔瓦雷斯的创作分享

作品《鳄鱼的求爱方式》

马泉的创作分享

图示为他在沙漠的探险经历

莉莉安娜·罗斯柴尔德在发言中分享了《印加路网上的移民》等作品的创作理念和过程,这些作品选择丝瓜等植物纤维,因为有机材料与大地和自然有深深的联系。她谈到,丝瓜变干之后,是一种很“顺从”的材料,有网一般的肌理,可以在上面印刷、绘画甚至雕刻,她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南美土著文化的追思和兴趣。而原住民在公路网上的迁移路线,则被她用干丝瓜上的图案印刷表达出来——安第斯文明古代的公路网络,连接着哥伦比亚、秘鲁、阿根廷等国,在今天也仍然在被使用。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王雷教授以《纸·植——王雷作品中的材料和观念》为题介绍了自己围绕报纸等材料的艺术实践。比如在《大河报2013》中,他将报纸拆解成为三个部分:将365天的报头用亚克力框装裱起来,两万多个人物图像被裁剪和重新拼贴,组成长河式的长图,其余部分则被裁成纸条,用打毛衣的方式打成12个麻袋。作品《文锦中华2018》则基于一整年的《北京晚报》。从物质的角度上,他对纸材料进行了解构和重新编辑,从抽象角度上,他是在用社会信息来做作品。

莉莉安娜·罗斯柴尔德的创作分享

图示为干丝瓜上的图案印刷

王雷创作分享

图中作品为《大河报2013》

妙雅姆·贾韦巴姆以《人类》为题,分享她对“暴力”主题的思索和表现。她将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关注集中到“树”这一具体物上,认为树是人类暴力的无声见证者,继而引入书籍与语言,它们则是人类文明美好和光明的一面。她还使用被打碎的汽车玻璃——即使是散落一点的碎片,曾经也是一体的——与手工纸共同组合成破损的树木造型,实现了意义与形式的巧妙统一。研讨会的最后,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雕塑系副教授马文甲借由自己以木为媒介的艺术实践,分享了他对材料艺术内涵与意义的理解。他谈到,在信息时代下,触感是更加被人们珍视的,而使用何种材料、如何使用材料,考验着艺术家的认知能力和身份边界,艺术家要探索材料,关键是寻求超领域与超逻辑的意义等。他还认为,材料与造型的关系,正是艺术表现语言边界的重要辨别依据。

妙雅姆·贾韦巴姆的创作分享

图中作品为《书》

马文甲的创作分享

艺术家们的精彩发言结束后,张敢教授为研讨会做了总结。他向参加开幕式和研讨会的艺术家、学者们表达了谢意,并希望能借此契机,深化对彼此文化艺术的了解,同时继续推进当代材料艺术的学术研究。2022年,“唯物思维”首届国际当代材料艺术双年展将于线下举办,让我们共同期待。

展览网址:www.international-material-art-study.org

线上研讨会

(图、文:项目统筹:梁开)

© 2024 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

100084

© 2024 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